元制,取所行一时之例为条格而已。
对于中华法系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的挖掘,也应当从过去的历史传统、当下的法治实践、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维度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治。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华法系新阶段的表现形式,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是通向中华法治文明复兴的必由之路。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而在‘中国性的古今贯通视角看,中国历史之所以一直是中国的历史,就在于它在维持其中国特性的同时,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因变而立、韧性绵延。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总结了古今中外治国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法制(法治)与国家治乱兴衰的内在关联。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法治战略地位的命题众多,本文按照从普遍到特殊、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标准,将法治战略地位论划分为三个理论层次加以梳理和阐释。网络空间的言论和行为同现实世界一样,都应有限度有边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P122)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论述了法治在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保障作用,推动完善了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要强化法治意识,特别是要完善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相配套的制度和法律体系,夯实依法治澳的制度基础。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一是科学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变革的深远影响。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方位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的充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全局出发,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首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命题,深刻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
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和睦的基石。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只有建立最严格的制度、实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其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其一,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

有的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关系、找门路。习近平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
习近平指出,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5个子体系构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涉台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保障两岸人民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第四,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其一,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2](P120-121)其二,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成特别行政区宪制基础。
[11](P94)其三,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21(P64)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论述法治在网络空间治理上的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
中外法学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2](P25)其三,依法执政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2](P227)九个字,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科学、精准、简洁的答案,有助于更好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时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12]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多个维度深刻阐述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密切关系,明确提出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治党的基本方式。只有将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全面依法治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再次,制度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我国是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国情复杂。
习近平法治思想站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中国政治文明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的战略高度,多方位多维度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选择法治、为什么要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立体化系统化地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时代性、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命题,形成了覆盖面广、解释力大、穿透力强的法治战略地位论。[1](P8)他通过对秦国商鞅变法、汉高祖约法三章、唐太宗奉法治国等古代法制历史的考察,得出结论说: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
第五,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1](P12)其二,法律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的准绳。这些重要命题的科学提出和深刻阐释,有利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深入把握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强大效能,更加自觉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各领域拥抱法治、信守法治、践行法治,推动构建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的法治体系,从而迈向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法律是什么?最形象的说法就是准绳。
[21(P254)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特点,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依法治国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正在并且还将进一步推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发生深刻变迁。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是国家制度现代化。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之所以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消除绝对贫困等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完善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变革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12]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